- 天师道
- (天師道, 天师道) 道派。 即對張道陵所創之道的尊稱。 俗稱五斗米道〞。 天師之稱, 始見於《莊子.徐無鬼》, 乃是對得道者的尊號, 道教尊張道陵為天師, 故名。 漢代所遺《祭酒張普題字碑》嘗云: 祭酒約施天師道, 法無極耳。 (見《隸續》卷三)。 《太平經》中也有願得〝天師道傳弟, 付歸有德之君〞語。 (見《太平經》卷四十)。 兩晉時, 天師道之名漸顯, 並得到恢復發展。 兩晉初, 犍為人陳瑞在川中傳播〝五斗米道〞, 自稱天師。 後又有李特、 李雄拜〝五斗米道〞師范長生為相, 范號〝天地太師〞, 支援李雄建立大成政權(成漢)。 東晉時, 天師道在江東一帶聲勢漸著。 一批有名的士族, 如王羲之、 謝安等世代奉信天師道。 錢塘杜子恭則為當時天師道的著名傳道師。 《晉書.郗鑑傳》說郗愔奉事〝天師道〞, 《何充傳》又稱何曇奉天師道〞。 天師道的影響已進入社會各個階層, 聲勢越來越大。 並有了《正一法文》等諸品教戒科經, 教戒天師道徒。 但因〝師胤衰弱〞, 天師道在魏晉的發展已呈現出分化的趨勢。 教團渙散, 奉道之人, 不順教令, 越科破禁, 背盟威清約之正教。 一些祭酒各自為政, 人人稱教, 各奉異法。 祭酒的拜署也不依科拜署, 而是自行設置, 造成道官制度的混亂, 道民不守教戒, 迫切需要整理改革。 到南北朝, 著名道士陸修靜、 寇謙之針對當時混亂的情況, 對天師道進行了整理和改革, 形成了南、 北天師道。 魏晉期間, 天師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, 還居江西龍虎山, 世代居其地。 隋唐以後, 龍虎山遂成為天師道的中心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